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传统•文化•精神•历史
——结合实例谈体会
王树和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以下简称《考察》)400多页,近40万字,作者文小平,80岁时完成初稿,5年后定稿并付梓;内容之广、篇幅之巨、年岁之长,彰显着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展示着作者对哈军工精神的传承。北京校友会以研讨此书为契机纪念哈军工70周年校庆,既是一次创新,也是对军工学子辛勤付出的认同与赞扬!
如果你在哈军工学习(工作)过,你读过《考察》后,就有重新回炉(革命大熔炉)之感受,激起对母校的强烈怀念;如果你没有在哈军工读书(工作)的经历,读过此书后,你会获得在国内首座军事工程学院跨越时空的新鲜感觉,不啻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书中精辟的分析,精彩的叙述比比皆是,尤其是关于哈军工历史、哈军工文化、哈军工精神的论述更是入木三分,囿于篇幅和认知上的局限,我想结合哈军工—国防科大上海校友合唱团的实例,谈谈我们这些过来人对母校历史文化精神的认识,也正如书中所说“是一个丰富深邃的研究领域,我们对这一事物的认识还远远没有结束”,“这种研究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继往就是着眼于传承,开来就是着眼于发展。”对于这些阐述我也感同身受,这也是我选择以退了休的军工学子为主组成的合唱团参与研讨的原因。
继承哈军工传统的合唱团
哈军工—国防科大上海校友合唱团组建于2002年,20年来,无论团领导、任课老师、团员如何调整,坚持唱响军歌的初衷贯穿始终。当年大家参军报国,意气风发;出操前、列队中、下课后,嘹亮的歌声响彻军工大院,强化了军人斗志,增添了为加强国防奋发学习和努力工作的干劲,歌声文化成为军工学子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退休后,无论是以歌会友,还是为社会演出,唱军歌这个老传统大家都难以割舍,而它的根正是当年的哈军工文化。
1958年哈军工合唱团在首任团长带领下,参加了沈阳军区文艺汇演,凭着一曲嘹亮的军歌捧回了大合唱一等奖;而当年这位首任团长退休后加入了上海校友合唱团并担任艺术指导,巧的是当年参加汇演的另一位成员在1964年接任了哈军工合唱团团长,退休后这两任团长又在上海校友合唱团相逢,两人多才多艺、言传身教,把当年哈军工合唱团歌颂党、歌颂祖国、歌唱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毫无保留地带到了校友中间,这种交接可谓原汁原味,成为合唱团20年唱歌“不走调”,坚守正能量的重要前提。
同样,发扬老传统就有新传承。多年来国防科大、哈工程的学弟学妹在加入合唱团后,在老团员的带动下很自然接过了这个班。2021年,合唱团举办庆祝建党百年主题音乐会,他们表演的节目就选择了冼星海1938年作曲的《游击军》,他们认真排练,激情演出,打动了老学长,感动了观众。
举这个例子很典型,它验证了谢有法政委的题词“军工学院成历史,传统发扬看当今”!
延续哈军工文化的合唱团
文化无处不在,哈军工文化对其每个成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或许在学期间,学员由于学习上的压力没有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完全释放,但学院重视全面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院领导还提倡针对青年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外活动,诸如打球、跳舞、电影、音乐、戏剧、游泳等。
由于措施得力,军工文化奠定了军工学子良好的文化修养,加之在工作岗位上的磨练与提高,令其退休后的文化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展示机会,借助合唱团这个平台,延续着哈军工文化的魅力。
喜欢写作的团友早就着手著书,或工作经历或退休感怀,热爱生活,文化养老的气息跃然纸上;
喜欢创作的人以写诗者居多,作品在合唱团演出中被集体朗诵、或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在征文中获奖也屡见不鲜;
喜欢乐器的团友大有人在,口琴、葫芦丝、黑管等,有的还成为合唱团的保留节目,尤其是一位口琴演奏者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之多名次之高,令人赞叹;
喜欢唱歌的团友不仅是校友合唱团的台柱,也是他们所参加兄弟团队的骨干,不时还会传来这些队伍获奖的消息;
能歌善舞是合唱团的一大特征,尤其是女团员,她们集编导演于一身,为整台节目增光添彩,其中一对年过八旬的夫妇,体态轻盈,舞姿优美,堪称合唱团“一宝”;
合唱团也不乏摄影爱好者,经常有作品发表,也成为了合唱团的“御用”摄影师,为编辑出版的合唱团画册提供了珍贵的“瞬间记录”;
擅长书法的团友几乎每天都有新作品“横空出世”,或纪念重大的节庆日,或颂扬美好人生,作者的勤勉与好学,给大家带来了视觉与精神的享受;
集邮爱好者以收集和展示航天航空类邮票为强项,彰显着老军工人的国防情怀,还积极承担集邮专辑的编辑工作,体现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
这里也可能会有遗漏,总之,一文一字延续着哈军工文化的精髓,一歌一曲传唱着哈军工的文化新篇,这些文化元素中最耀眼的就是“哈军工”三个字!!!
传承哈军工精神的合唱团
在《考察》一书中,作者对哈军工精神进行了充分有力地表述,通过“讨论研究统一表决”等程序,产生的“强军报国奉献忠诚”哈军工精神赫然在目!当年广大校友响应北京校友会的倡议,积极参加讨论征集哈军工精神的活动,认真投入的态度令人感动,正是“形散神不散”的真实写照!而在上海校友中,合唱团则成为参与征集和研讨的主力军,其中一篇“试析形成哈军工精神的理论依据——重温毛泽东同志《训词》的体会”在北京的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并被刊登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上。
合唱团退了休的校友对哈军工精神的理解是全面完整的,但从自身实际出发则更侧重于“奉献”两字,奉献即服务,大家经常提及的就是学院领导提倡的“端盘子”。
三任校友会会长积极支持合唱团工作,首任会长为合唱团确定了歌颂党歌颂祖国歌唱人民军队的基调;二任会长得知练唱场地大修后,主动帮助联系临时训练场所;现任会长在合唱团举办的建党百年专题音乐会上,为两位优秀的团友热情颁奖......历任合唱团领导为团队管理和服务,奉献了大量休息时间,还经常用自驾车为演出接送人员和运送设备;疫情期间,艺术指导在网上加班加点,为了不耽误排练进度;建团初期没有场地,有校友主动腾出自己的住处,没有经费,大家主动交会费以解燃眉之急,还有团友或团友亲属更是为支持合唱团重要演出活动慷慨解囊;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印歌片、煮茶倒水、服装道具等各种琐事,大家互帮互助,可谓细微深处见真情,传承哈军工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落到了实处。
被誉为团内第一男高音的一位校友,但凡有演出,大合唱,男声小合唱,独唱,男女声二重唱,他几乎要走“全流程”,事后他总是乐呵呵地说为了唱好歌,大家都这样,个人辛苦点不算啥;团内一位在国内国际比赛中经常获奖的口琴演奏者,80多岁的高龄,在疫情期间还经常在网上为大家演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口琴曲,对他的技艺和奉献大家总是赞不绝口......
都说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说精神也是一种有形的遵循,身边有如此多的活生生的实例可举,可效仿,可传承,说到底哈军工—国防科工大上海校友合唱团高唱军歌20年一贯制的历史,正是依靠哈军工精神的强力支撑!
继续书写历史的合唱团
建团初期仅有20多位团友,如何在退休后的军工人中办好一个合唱团,要有个适应与探索的过程,合唱团的历史究竟怎样写大家心里也没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在职的学弟学妹及社会人士的不断加入,随着热心人士资助统一的演出着装,以及演出场次的增加,办团经验的积累,社会知名度的提高,20年来,哈军工—国防科大上海校友合唱团的历史得以延续和发展,《考察》中作者归纳的“从历史发展可体察文化,从文化内涵中可了解历史”的辩证关系在合唱团得到了验证:
为校友演出是随机的,有需要即演;因为有着相同的DNA,常常呈现台上台下“同唱一首歌”的动人情景,活跃了气氛、增进了友谊,合唱团得到了广大校友的一致认同;
为志愿军老兵、农民工子弟、残疾儿童、孤寡老人、社区群众演出,奉献了爱心,回馈了社会,实现了一个团队的社会担当;
与兄弟团队联袂演出,因我们整齐的服装和军人的姿态,常常被
演出主办方安排在第一个节目出场,大家都引以为傲,并把这作为向兄弟团队学习与提升自己的大好时机;
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活动后,听到老年观众“你们就像当年的将军合唱团”、青年观众“我喜欢你们唱的军歌”的评论和称赞,都备受鼓舞,增加了办好合唱团的信心;
应邀参加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复旦大学“国防情怀”及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主办的多场大型演出活动,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面对台下几千观众的热烈掌声,让这些年均70多岁的军工学子百感交集,激动不已;
更令人难忘的是10年前,哈军工60周年校庆,合唱团冒着酷暑,排练了一台丰富多彩的节目回到了久别的校园,其盛况其热情让学子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9月1日《工学》头版以“载歌载舞忆当年 甲子悠悠念母校”的醒目标题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各类的演出活动中,合唱团还很荣幸地与屠巴海、沈传薪、马晓晖、关牧村、任桂珍、吴海燕、梦苇、肖亚、张培、海苏等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和主持人有过同台献艺的经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人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历史是可以书写的,有记载的历史更易于传承。2021年,以团长为主编,编辑出版了《哈军工—国防科大上海校友合唱团画册》,画册集传统、文化、精神、历史于一身,是记录,也是一种纪念,更是上海校友向党的百年诞辰献上的一份厚礼!
画册的出版预示着合唱团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正如校友会领导在祝贺画册出版时所期待的那样——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合唱团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上海的社会舞台上,并将继续发扬光大哈军工精神,使得我们的画册能够继续添加新的篇章、更加绚丽多彩。是的,在本文收尾阶段传来最新消息,10月7日,合唱团应邀参加《喜迎二十大 启航新征程红心永向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座谈会》文艺演出,精彩的节目受到在场的志愿军老兵、志愿军后代、烈士后代的热烈欢迎,老兵代表对合唱团的奉献精神致以崇高的敬礼!
结束语
一个自发组织的校友合唱团,说说历史讲讲故事竟也有几千字之多,还远不是全部;如果哈军工六校学子动员起来结合现实,回忆书写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怀念之情,那或将又有一本大作问世,拟可作为《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的续集出版,如此这般,哈军工70周年、80周年、甚至百年,靠着一代又一代军工人的接力,总会有标明“形散神不散”的作品流芳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