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010-82851088
电话:010-82851068
邮箱:hjg.bj@163.com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哈军工三期 王兴业
由于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这所学校的传奇性,多年来反映这所学校的作品层出不穷。较早的有原学院副院长李懋之撰著的《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由学院的两位领导刘居英、刘有光作序任学文撰写的《哈军工》和《永远的哈军工》;还有作家松鹰写的小说《啊.哈军工》;校友滕叙兖的《哈军工传》,原国防科工委写作组作家罗来勇写的《哈军工魂》等。尤其是哈军工北京校友会主编出版的一系列丛书《哈军工精神研究》《哈军工编年史》《哈军工校友诗词选集》等,都从不同层次上表达了这所传奇学院的方方面面。哈军工二期学长文小平是撰写弘扬哈军工的佼佼者,他撰写了多篇有关哈军工的著述,如《弘扬哈军工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长篇史诗《哈军工之歌》等等,这部《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更是他在耄耋之年从较高层次的文化角度挖掘出了哈军工精神,给人们的更深刻更明显的印象,而有独到之处。“文化”是人们生活感知常见的概念,尽管目前尚没有确切的定义,但一般来讲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哈军工文化的构成和特色在《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一书中告诉人们就是在他存在的短短十三年中,以陈赓为首的一批名将,以张述祖为首的一批老专家,以奥列霍夫为首的苏联顾问在一起拼发出来的强军卫国的爱国情操、高度忠诚的政治品质、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的创新勇气,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关念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信念坚定,政治过硬、勤奋实干、锐意开拓的哈军工精神。
哈军工这所学校是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需要创建的,毛主席英明的选择了陈赓组建这所学校。他按照毛主席指示,遵循毛主席为哈军工亲笔写的训词:“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提出了要培养一大批“忠诚老实、勇敢顽强、富于主动性警惕性,不怕困难善于克服困难,并能够教育培养部署体格坚强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的军事工程师”。为了这个目标,提出了“一切为了教学”“两老办院”“严格治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军工文化。在创建后的不长时间里就把哈军工办成一所成绩斐然精英辈出,硕果累累世人瞩目的高等军事学校。在《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书中阐述了哈军工文化氛围,在哈军工这所学校培养出谭国玉、李慧芬、钱七虎等突出的英雄人物和一大批在军、政、科技,企业事业领域能安邦治国、可九天揽月的优秀人才。在科技强军方面,不论是两弹一星、先进飞机、航母战舰以及各种常规武器的开发,都有一些政治上绝对可靠技术业务过硬顶用的军工人。就是在哈军工解体后组建的六校,都是形散魂不散。在哈军工文化培育出来的各校哈军工人在开发先进武器,占领科技前沿,发扬待承哈军工精神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都有大量可圈可点业绩。仅就国防科大就有举世彪名的“银河”“天河”巨型计算机、北斗导航系统、登月工程、高能激光武器等成果。就是我们原五0一、五0二教研室的几个军工人在一无资料、二无条件的情状下,由于当时七机部急需,率先在国内开发了战略武器用的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技术。并在构建专业方面引领了国内先河,为此本人被原国防科工委聘为军用新材料专业组的专家,为我国军用新材料的研发作了一点贡献
文小平学长文笔功底深厚,我曾读过他的几篇著作,不论是科技类的书籍,还是政治性的文章,都是文笔流畅,可读性很强,至于这部《哈军工历史与文化考察》尽管是—部洋洋近四十万字的巨著,当我拿到这部书时,虽然年老眼花,体力不佳还是一口气读完。读了这部书的前八章,看到这里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的语言,确实感到耳目一新。虽然我也算是哈军工的老人,从1954年入学到退休,一直在哈军工、国防科大学习和任教,但是却并不详细了解哈军工那13年的历史,读了这本书陈述的史料,深有对哈军工只是一知半解的感觉。读后更深深的感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陈赓院长.及那些从全国各地调来的老专家们,对哈军工花费的心血,我们军工人的成长与他们的培养教育分不开的,正如一期钟山学长所说:我们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获得、莫不归功于陈赓院长的言传身教,归功于军事工程学院几年的教育培养。
在重点论述哈军工文化的十几章里,内容更是纤细生动。哈军工文化来自多元交汇,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全面深入地阐明了哈军工文化的构成和特色;在以我军优良传统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氛围为中,以严格治校严格治学全面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使青年学生成为革命军人成为科技强军的军事工程师,对每个专题的论述详尽而具体,如讲到各期的教育计划,就列出了军、政.体、技、各科学时所站的百分比。至于讲到陈赓院长对学员的关心,各级首长对学员的爱护更是感到身临其境,回到了当年。
本书的可贵之处,不仅是为哈军工的成绩唱赞,而对于在大环境下的失误与不足也做了客观的分析,这对于全面了解哈军工的全部,还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深远意义,且对现时有重大影响的巨著,不是这样简单的语言能够评述的。写到这里我思绪万千,适有煞不住笔的感觉。
文小平学长,政治过硬,思想敏锐,业务能力强,在退休后仍笔耕不断,孜孜不倦为弘扬哈军工精神写了大量著作。正如苏克政委为本书作序中所说:文小平同志他在学习和工作时的优秀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有幸毕业后留在教研室.同他工作在一个教研组,1966年同他在一起带领61级学员到七机部一院实施三段教学。和他在一起工作时期不论是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方方面面,都得到他热情帮助,今我们仍保持着良好的友情。对于他这著作我是怀着敬仰与赞赏的心情读的敬仰他对哈军工精神提升的高度,赞赏他在如此高龄还笔耕不停写出这部有深远意义的巨著。
在此谨向文小平学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