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新闻动态
校友会新闻
校友会活动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会新闻
一份珍贵的花名册
来源:本站
发布者:刘光生
日期:2018-01-10
—— 追思敬爱的吴克裘教授
金秋十月,国防科技大学迎来了我们----长沙工学院一系73-141班17位学员。我们将在母校举办“再续同学情,师生谊,感恩母校”的聚会,这是我们班毕业41年后的首次聚会。25日上午,国防科大科苑宾馆会议室欢声笑语,师生座谈会在这里举行。大家落座后,我把一份复印好的花名册送到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手里。这是一份73--141班30名同学的花名册,花名册上详细记载着每位同学入学前的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工作单位、军龄工龄、从事工作、工资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八项内容。大家看着花名册这既工整又熟悉的字体,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只见不少同学眼里含着泪花,手里拿着这一份沉甸甸的花名册,默默地注视着每一行字,这是敬爱的吴克裘老师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汪浩仔看花名册
说起这份花名册,使我想起2003年10月,国防科大迎来50周年华诞之际,我来到国防科大参加为期3个月的高科技知识学习班,使我有机会来到母校拜访曾经为我们上过课的老师。10月26日下午,我去看望吴克裘教授,这是我毕业后从未见过面而十分想念的老师,听说我要去家里看望,他已经早早的站在大门口等着我的到来。看到老师那慈祥的面孔,我竟激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恭恭敬敬向老师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吴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班同学的成长进步,我向老师汇报了我在部队和军校工作情况,也把我所了解其他同学的情况一一向老师做了汇报,吴老师听后非常高兴,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随后从书柜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他当年给我们上课时对我们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详细记录。他从笔记本中拿出一张纸对我说,这是我给你们上课时整理的花名册,30年了,我一直保存着,今天你来了,我把它交给你。我从吴老师手中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花名册。回到宿舍,我拿出吴老师交给我的花名册,仔细端详着那工整的字体,脑海里浮现出当年那一幕幕令我难忘的场景……
1973年9月,我们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长沙工学院一系固体发动机专业。73—141班共有30名学员,其中16人来自军工企业,9人来自部队,5人来自生产建设兵团,年龄差别最大近10岁,最大的45年出生,最小的54年出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高至中专,低至初中。吴克裘老师担任我们班课程最多,任课时间最长。先为我们补习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主讲课是高等数学。有关数学课的教学任务结束后,继续配合后续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跟班教学,还与我们一起到内蒙呼和浩特航天四院359厂开门办学。我们与吴老师相处的几年里,他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吴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他为我们上课之初,每天深入到同学之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拉家常式的交谈中把学生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之后就绘制了这份内容十分详尽的花名册,把30名同学装进了他的心中。在我们同学之间还相互不熟悉的情况时,吴老师已经对我们班30名同学了如指掌。他因材施教,针对同学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特殊情况,讲课中深入浅出,既照顾到大多数,又照顾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同学。对学习好的同学,鼓励自学,对学习吃力的同学“吃小灶”。晚自习时间,他经常陪伴我们到深夜,只要学生不走,他就不会走,总是最后和同学们一起离开教室。吴老师对每个同学的学习进度,自学到那个章节,做什么题都一清二楚。他要求课代表每隔一段时间必须给老师一个简表,告诉吴老师每个同学现在做什么数学题,看什么参考书。吴老师的良苦用心深深地感染着同学们,吴老师言传身教,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同学们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骄傲和自豪。大家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劲头十足,学习刻苦认真。当时,在我们班师生共同叫响了两句响亮的口号“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大家互教互帮互学,形成了团结友爱,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风气。
吴老师知识渊博,毕生辛勤耕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吴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功底深厚。特别是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上,理论联系实际,有其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一课的讲稿都是精益求精,下了很大功夫,用了很多时间备课。教案写的是那样的整洁,一丝不苟。讲课时,板书是那样的工整、漂亮,包括擦黑板也是那样的与众不同,那样的干净利落。最让学生敬佩不已的是吴老师画圆和椭圆,堪称一绝,每次都如行云流水,一挥而就,同学们看了都惊叹不已!“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是对吴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真实写照。吴老师的课很多是和专业课结合起来讲的,讲课中结合专业课运用很多实例,有机的把高等数学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创造了他的“吴氏教学法”。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阶段,吴老师经常和我们一起听课,课后帮我们解惑答疑,用数学的方法解释专业课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使我们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说,听吴老师讲课,绝不会有打瞌睡的,绝不会有大脑“开小差”的,听吴老师讲课,看吴老师板书,欣赏着吴老师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真是一种享受。课间休息时,经常有同学到讲台临摹吴老师写字、画圆,从中体会吴老师练就一手“绝活”的艰辛。四十多年过去了,同学们仍能回想起老师上课时的一幕幕情景。
吴老师既教书又育人,为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吴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他不仅在我们的学习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更是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我们。在和我们相处的三年多时间里,他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仅为我们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大家都清楚的记得75年暑假后去呼和浩特359厂开门办学时,吴老师和同学们同住大宿舍,同吃“钢丝面”。吴老师没有上课任务时,除了去旁听外,每天都把宿舍打扫的干干净净,打好开水,忙个不停,做了许多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令学生十分感动。上课中,请同学上讲台解题,他替学生擦黑板。在担任我们高等数学课的过程中,没有星期天,没有白天和晚上,只要有学生在教室自习,就有吴老师的身影。生活中,吴老师非常平易近人,经常和同学们谈心、拉家常,大家有什么话都愿意和老师说说。同学们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上学期间不止一次的到吴老师家包过饺子、吃过东北大土豆,喝过绿豆稀饭。
一张花名册只是吴老师平凡而伟大一生中的沧海一粟,折射出吴老师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他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他不愧为哈军工—长沙工学院---国防科大乃至全军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师。永远是73--141班同学心中一座的丰碑!
(刘光生:原长沙工学院一系73--141班学员,毕业后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工作。2003年10月,在国防科大全军第十一期高科技学习班学习。)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