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难忘哈军工
校友回忆
征文汇编
校友访谈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校友回忆
我们的系主任
来源:本站
发布者:王晓光
日期:2018-04-27
军工,这个奠定我人生的地方,有着太多值得回忆的人和事。
指导员、队长常年与我们吃住在一起,关心我们情绪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总是给予我们谆谆的教导。指导员杜德贵讲过的一些话,今天我仍然记得。他说:“你们是将来的科技人才,是军队和国家的宝贝。国家为了培养你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你们在学院期间,就是要好好学习。如果,有子弹来了,有我们挡,不用你们。不仅现在,将来也如此。将来,你们学成走上工作岗位,就是要专心科研,专心设计,为国家,为部队提供最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女学员要特别注意团结。下晚自习回宿舍时,要结伴而行,不要单独走。有的男学员不老实,可不要叫他们钻了空子呦。”
学员队举办集体活动时,指导员、队长与我们同欢乐,玩笑起来不分彼此。队长爱哼京剧,他的京剧清唱就成了集体活动时大家呼声最高的节目。指导员和队长以自己的行动给我们渲染和传承了部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
然而,当指导员把关爱和欢乐留给我们的时候,他远在上海的,他在朝鲜浴血奋战时出生的,回国时不肯叫一声自己‘爸爸’的儿子,却一直在称他为‘叔叔’。造成父子这一尴尬局面的,只因为他离家远,不常回,生疏了孩子。
其实,岂止指导员,队长及其它的所有队干部为了我们都不能守在家人身边。家人想念他们时,只能千里迢迢来学院,住进用板条隔开的,不隔音的房间里。房子在一片学院为探亲家属专门提供的平房区内。
入学第一学期的一天,听说是期盼的数学教研室主任要来给我们上大课,我们列队早早来到综合大楼的阶梯教室。当数学教研室主任走进教室,我们全体学员起立与主任互致问候坐下后,主任军容整齐,神情自若地介绍自己姓名,做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授课就开始了。讲台上没有书本和教案,以及其它任何辅助教学工具。主任条理清晰,富有逻辑,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地将我们带入“分析引论”。教科书我们连看都顾不上看一眼,被闲置在了一边。当主任横平,竖直,一笔绘就各种曲线,将不曾擦拭的,工整如印刷的板书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分秒不差的收笔在下课的时间时,我们为主任的授课彻底折服了。主任的授课由不得我们不聚精会神地跟着他的思路走。这是一次犹如艺术般美妙的数学课。这堂数学课,让我们这些
初踏大学门槛的学员领会到,看似严格、严肃、严密的、刻板的科学,实际上具有无穷的魅力。
1963年张爱萍上将来学院,曾走到操场来到打排球的学员面前。
新兵连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出现险情,教导员为掩护学员而负伤。
五年的军工生活,留下太多的记忆,我却无力一一陈述。现在,我只想回忆一位记忆深刻的人,以表达我对军工培养的感激之情。
第一次参加学院召开的全体人员大会。在容纳2千人的礼堂里,坐满学员。舞台灯光打在紫红色帷幕前的主席台上。主席台上就坐的院领导和各系领导一字排开,面朝学员,坐姿端正。而在灯光微暗的主席台一端,一位领导却侧着身,端着肩,侧脸向学员,显得很特别。大会始终,他都保持着这种姿态,很少变化。这位特别的人就是我们导弹工程系的主任戴其萼。
清晨,军号划破宁静,宿舍楼内一阵骚动。寒冬,白雪覆盖,校园笼罩在轻纱般的晨雾中。中西合璧的教学楼,在朦胧中,不仅巍峨更多了些许魅力。在宿舍楼门口,系主任早早站在那里。他面带笑容,看着每一个走出楼门准备出操的学员。我身着秋衣、棉裤,向着教学楼慢步跑去,准备沿着学院的主干道到中心广场绕一圈返回。细微的北风迎面吹来,如针刺般。我忍不住回头望去。系主任,一个解放战争扛过枪,朝鲜战争打过仗,年届半百的领导,在寒风中依然挺立。他消瘦的身材,一身戎装;那穿过硝烟,度过风雪的面庞,微黄而硬朗。他站在那里,像一尊不可憾动的雕塑。我看着雕塑般的系主任,耳畔响起他反复强调的话:“你们在学院就两个任务。一学习好,二身体好”。我吃力地跑完全程,回到宿舍,按系领导教导的,来到宿舍一楼淋浴间冲个冷水澡。因为跑步而发热出汗的身体,受到冷水刺激收缩而变得紧张,这时用毛巾快速搓擦。十分钟后,一个神精气爽的我便走出淋浴间。
在系主任的积极倡导下,我系女学员早出操率高,或跑步,或压腿做杠上运动,或去教学楼跑楼梯,去地下室举杠铃,运动回来再冲冷水澡。宿舍楼原本的淋浴间,男女共用显然已经不行了。为了解决女学员晨练后冷水浴问题,我系在宿舍楼女卫生间特加装了淋浴喷头,开创了学院的先河。
当年经过筛选,通过全国高考的我们,曾以自己考入军工,成为中学同伴中的佼佼者有小小的自豪,对即将到来的学习艰苦程度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而当新生入伍训练后期,解析几何的一次考试,让全班百分之七十的学员不及格时,我们惊醒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逐步体会到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完全不一样。我们开始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这时,学院在59年招收的第一批女学员中,我系一位刻苦学习取得全优成绩的女学员,成为我们的标杆。我们学习全力以赴,除了饮食起居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在教室里度过,包括节假日。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唯有湛蓝色的室内泳池和周末放映电影的礼堂是我们休息放松最喜欢去的地方。宽阔的松花江水曾经留下我们集体横渡的身影。
一次年级召开大会,系主任参加,他以独有的风格对我们讲道:“学员们,你们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你们现在感觉任务重,我要对你们说的是,现阶段,对你们来讲,首要的是学好数学、物理、电工。至于化学嘛,及格就可以了。”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当军工和全军一样,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高潮时,一些学员在学习老三篇热潮的冲击下,不仅课余学毛著,而且利用晨读外语的时间背‘老三篇’。那时,正值我们社教从农村归来,全面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第一门外语学习结束,开始学习第二门外语。我们急切回归正常学习状态,抓紧有限时间学好第二外语。早晨的时间是用来记外语单词呢?还是读‘老三篇’?如果人家晨读‘老三篇’,自己却记外语单词,会不会被认为学习毛著不积极,走白专道路呢?就在我们不知所措之际,系主任发声了。他掷地有声地说道:“你们是大学生。你们难道不识字吗?学习‘老三篇’用得着花那么多时间反复的读吗?学习‘老三篇’主要是学习精神,照着‘老三篇’的精神去做,去实践。你们将
来搞科研技术,要大量使用外语。早晨的时光宝贵,用来多记些外语单词不好吗?”
系主任的一番话,说到我们的心坎里。面对气势逼人的浪潮,他敢于站出来,实事求是讲真话,赢得了我们的尊敬。
系主任的话拨开我们心中的疑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坚持政治学习和专业课学习两不误,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革中,面对红卫兵对他及其它干部的胡批乱斗,系主任孤风傲骨,依然是那样的坚定。
我们的系主任对学员温和,对部下严厉不讲情面。干部批评他军阀作风。学员对他赞赏有加。
我们的系主任不随波逐流,敢说、敢做、敢当,在我心中树立起一个革命军人的形象。
当动乱年代毕业的我,因为父亲走资派问题被处理分配,不得不弃国防事业,而去广阔天地的农村时,是系主任、队干部的军人形象,是顶着凌烈寒风跑在校园路上的坚持,是无假无休学习的努力等等这些潜移默化的军工精神,在我心底筑起的强大支撑,让我及和我有同样遭遇的人,能走过蹉跎岁月,在国家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时,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当进入老年,听到有人对我说:“你走起路来好有精神,有军人作风。”时,我自豪了。
我感谢军工,因为军工塑造了我,让我身上拥有了一种气质。因为有了这种气质,才使我可以不论身处何处,都可以昂起头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发光发热。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