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校友会
新闻动态
难忘哈军工
哈军工精神研究
母校信息
诗书影画
合唱团
母校信息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851088
邮箱:bj@hjg.org.cn
邮编:10019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31号院新奥特科技大厦8层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母校信息
陆军装甲兵学院简介
来源:本站
发布者:校友会
日期:2018-09-25
陆军装甲兵学院简介
一、院校简介
陆军装甲兵学院
辖院本部、蚌埠校区和士官学校,院本部地处北京卢沟桥畔,前身是1953年在哈尔滨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军事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蚌埠校区和士官学校,前身分别为1950年成立的坦克学校和1951年组建的第三战车编练基地,分别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和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史悠久,设施齐全,实战化氛围浓厚。
学院是培养装甲兵军官和士官的综合性高等教育院校,主要承担装甲兵生长军官高等教育、生长军官任职培训、现职军官任职培训、现职军官轮训、士官培训、研究生教育、文职人员培训和外军留学生培训等培训任务,同时承担陆军武器装备科研任务,是装甲兵指技俱精主战人才培养基地、军事理论和技术创新基地、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研究与试验基地,为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提供技术服务,为军委和陆军机关决策提供业务咨询。
学院拥有以工学和军事学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形成了覆盖装甲兵作战指挥、侦察情报、兵种战术,以及陆军主战装备机械、控制、信息、武器等全技术系统和装备论证、研制、试验、使用、维修到再制造全寿命过程的学科专业布局,在工学、管理学和军事学三个学科门类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取得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有19个博士点;取得6个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和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有50个硕士点;开设18个本科专业。
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3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人、“求是奖”获得者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6人、国家和军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8人,以及全国、全军优秀教师4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9人。
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建有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另有其它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379个,场地(馆)41个。多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指技合训”“合训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生长干部学员军政基础集中强化训练、毕业学员联合考核等重大人才培养试点任务,在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方面始终走在全军前列;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安保、国庆60周年防爆安检及抗战胜利日阅兵大合唱等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政治任务;承担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高新工程”装备培训,为陆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先后承办了全军“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军事训练成果展示、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再制造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在军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十八大以来,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186项,获专利授权217项。
学院是全军首批对外开放单位,先后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外军留学生2400余名,接待了70多个国家300余批次军事代表团。近年来,先后圆满完成了美国国防部长、驻华武官团参访和“中外记者进军营”等重要外事活动,是我军开展国际军事交流的重要窗口。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毕业学员中,许多已成长为军、师、旅、团级主官和装备保障、装备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在陆军转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专业介绍
(一)机械工程(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主要学习思想政治基础、军事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基础、领导管理基础,以及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原理与应用、电子电工技术、机械加工基础、液压传动、测试技术基础、装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陆军武器装备系统概论、武器装备动力系统概论、装备使用与健康管理等,完成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训练。使学员系统深入了解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装备的性能、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装备的技术运用与维修训练的组织与指挥;具有了解部队、熟悉装备、懂技术、会管理的能力。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主要学习思想政治基础、军事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基础、领导管理基础,培养学员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军事素质,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战场指挥管理能力;学习电气工程基础、电力变换技术、电力拖动系统及其自动控制技术和装甲车辆电气电子系统等专业课程,使学员掌握军用车辆电气电子系统的原理、运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军用车辆电气电子系统的运用、管理和维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通过部队实习、认知实践以及装甲车辆驾驶、射击、通信等装备应用学习与训练,掌握车辆使用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装备运用和管理能力。
(三)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紧贴陆军装备发展,突出火力指挥与火力控制特色,培养具有控制工程素养,综合素质全面,具有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运用、管理、维护能力的装甲兵分队指挥军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机械设计原理与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军事信息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控制系统、控制元件、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火炮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训练。使学员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素质;具备初步的作战指挥、部队管理、装备运用能力;以及适应我军特色新军事变革的综合集成与创新能力。
(四)指挥信息系统工程(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术基础和战术素养,具备指挥打仗、组织训练、管理教育、筹划协调和装备运用能力,突出装甲兵分队指挥和指挥信息系统组织运用的陆军初级指挥军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装甲车辆指控通信系统、指挥控制原理、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及装备等课程,使学员掌握指挥信息系统的原理、组成和架构等知识,具备指挥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指挥信息系统装备运用、管理和训练组织等能力。
(五)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研究部队管理所涉及的各种技术、管理和指挥活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专业,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军事信息等基础知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优化方法与技术、装备管理与运用、领导科学与艺术、信息管理与技术、部队管理等理论、技术与方法,完成初级军官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使学员具有良好的装备素养、管理素养和信息素养,具备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与技术对部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具备领导管理、协同合作和学习创新能力,任职所需的作战指挥、组织协调、部队管理、装备管理与运用能力,成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兵分队初级指挥军官。
(六)仿真工程(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军事素质;学习建模与仿真基础、战场环境仿真、作战仿真原理及应用、装甲装备模拟器设计、作战仿真试验、兵棋推演、装甲兵分队模拟训练、仿真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等课程,使学员掌握作战仿真模型原理与开发、作战仿真系统设计与构建、模拟训练组训与实施等方法、技术,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七)作战指挥(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信息化作战指挥基础知识、较强的装甲兵作战指挥知识和综合研判能力、作战决策能力、组织计划能力、协调控制能力的联合作战陆军合成部队初级指挥军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学习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军事信息技术、指挥信息系统等军事信息基础课程,学习作战指挥基础、作战指挥案例、作战指挥决策、指挥信息系统运用、参谋部工作、参谋业务基础、指挥所工作、坦克分队战术等作战指挥专业课程,参加部队实习、认知实践、装甲车辆驾驶、射击、通信等装备应用训练和综合战术演习,完成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训练。使学员系统掌握装甲兵初级指挥军官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人文、军事素养,具备指挥作战、装备运用、组织训练、管理教育和做基层政治工作的岗位任职能力。
(八)通信工程(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术基础和战术素养,具备指挥打仗、组织训练、管理教育、筹划协调和装备运用能力,突出装甲兵分队指挥和战术通信系统组织运用能力的陆军初级指挥军官。本专业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装甲车辆指控通信系统、战术通信系统、通信电子战、信息安全、装甲兵等级通信训练等。掌握陆军重要战术通信手段的技术原理和典型通信装备的战术技术特点,以及战术通信系统网络规划、组织管理、军事运用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陆军战术通信系统指挥、管理、运用、训练组织能力,为成长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的陆军初级指挥军官奠定坚实基础。
(九)材料科学与工程(装甲兵分队指挥)
本专业以装备材料及保障工程为基础,突出先进材料在武器装备中运用与维修保障关键问题,培养具备作战指挥、部队管理、装备综合运用能力的陆军机械化部队初级指挥军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装备构造、装备工程材料、机械工程训练、装备失效分析、装备表面工程、装甲防护技术、装备战场抢修等课程,完成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训练。使学员掌握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制图、信息技术应用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运用等基本能力,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素质。
(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装甲兵侦察分队指挥)
本专业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机械设计原理与应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光电探测技术与应用、光电定位与跟踪技术、光电信息处理技术、光电对抗技术、信息融合与情报分析、装甲装备侦察系统、装甲兵侦察技能训练、装甲兵侦察分队战术等课程,完成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训练。使学员在掌握装甲兵光电侦察装备构造原理、使用维护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光电侦察装备作战运用、分队指挥和部队管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十一)无人系统工程(装甲兵侦察分队指挥)
本专业紧贴陆军先进装备发展,以智能感知、信号处理、自主控制为特色,培养具有机器人工程素养,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无人系统运用、管理、维护能力的装甲兵侦察分队指挥军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机械设计原理与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军事信息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感知技术、机器人控制、人工智能等课程,完成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训练。使学员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素质;具备初步的作战指挥、部队管理、装备运用能力;以及适应我军特色新军事变革的综合集成与创新能力。
(十二)侦察情报(装甲兵侦察分队指挥)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专业技术基础和战术素养,具备指挥打仗、组织训练、管理教育、筹划协调和装备运用能力,突出装甲兵侦察技能和侦察分队指挥的陆军初级指挥军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工程制图、电子电工技术基础、光电技术基础、雷达技术与应用、定位导航系统、无人机系统、数字图像处理、装甲侦察系统构造与原理、装甲兵侦察技能训练、装甲兵侦察分队战术等课程。掌握现代战场侦察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典型装备运用,具备在侦察情报领域从事侦察装备运用、情报处理与分发、侦察分队指挥等能力。
(十三)装甲车辆工程(装甲装备维修与管理)
本专业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原理与应用、电子电工技术、机械加工基础、液压传动、陆军武器装备系统概论、武器装备动力系统概论、装备测试技术与健康管理等,完成工程师和初级指挥军官的基本训练。使学员理解机械、电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装甲车辆总体及分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装甲车辆新技术的发展与前沿,具备熟练运用装甲装备和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能力。
(十四)武器系统与工程(装甲装备维修与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的战术素养的装备保障指挥军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装甲车辆武器系统构造与原理、车载武器分析、武器维修与组织管理、装甲车辆武器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车载导弹使用与维护、武器系统维修实践等专业课程,了解陆军装备武器系统新技术的发展与前沿,熟悉装甲装备武器系统专业知识,掌握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和武器系统维修与保障基本技能,具备武器系统维修组织与指挥、维修技术创新和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十五)装备保障工程(装甲装备维修与管理)
本专业是研究装备全寿命周期内装备保障所涉及的各种技术、管理和指挥活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专业,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导管理科学、军事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装备构造与原理、管理与运用、维修与训练、抢救与抢修、保障指挥等装备保障理论与专业知识,完成初级军官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使学员具有良好的装备素养和信息素养,较强的领导管理和学习创新能力,任职所需的装备保障组织、管理、指挥工作能力,成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兵维修保障分队初级指挥与技术军官。
(十六)装备再制造工程(装甲装备维修与管理)
本专业以装备全寿命周期设计和管理为基础,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军事基础理论和技能、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导管理科学、军事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装备构造与原理、管理与运用、再制造材料基础、装备失效分析、装备再制造技术、装备应急维修技术、装备腐蚀控制技术、机械加工基础与实践等理论与技术。使学员系统掌握装备失效分析、装备抢救抢修、装备再制造等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装备保障与再制造组织管理、技术运用的基本能力,满足陆军新型作战力量保障人才急需。
三、名师风采
(一)徐滨士教授
1931年3月出生, 1954年10月入伍,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现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的得“何梁何利奖”、“光华科技工程奖”、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和摩擦学学会“最高成就奖”、再制造世界“名人堂”等荣誉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获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
(二)臧克茂教授
1932年1月出生,1955年9月入伍,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
军队武器装备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原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7项。出版著作3部。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树为全军重大宣传典型,被评为原总装首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先后两次荣立一等功。
(三)郭齐胜教授
1962年7月出生,1995年7月入伍,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机仿真》编委会副主任、军委科技委试验鉴定与评估领域专委会委员、武器装备仿真技术专业组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获教学和科研奖50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军事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国防)发明专利5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8部,培养研究生80余人,指导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14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两次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次)、原总装优秀人才奖和原总装科技创新贡献奖。荣立二、三等功各1次。
(四)满开宏教授
1962年11月出生,1985年7月入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四个一”批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少将。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协作联席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军优秀教师,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两次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两次被树为全军重大宣传典型。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五)常天庆教授
1963年1月出生,1980年9月入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军队学位委员会委员、军委装备发展部惯性技术专业组成员。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先后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原总装备部优秀人才奖、原总装备部科技创新贡献奖,荣立二等功2次。
(六)马晓军教授
1963年9月出生,1985年9月入伍,博士生导师,军用电气工程学科带头人。
现任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原总装重点学术技术带头人,原总装“双百计划”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和重点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发明专利15项;出版著作2部、译著1部;培养博士18名、硕士16名。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原总装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11年被评为原总装直属部队武器装备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获原总装创新贡献奖。荣立二等功2次。
(七)朱胜教授
1964年4月出生,1986年9月入伍,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现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装备发展部装备维修工程技术专业组组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发明专利30项,出版专著6部。先后获“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八)许军教授
1961年4月出生,1982年7月入伍,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专家。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现任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军队院校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协作联席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协作组组长。先后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负责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及军队院校优质课程,主编教材4部。2000年被评为原总装现代化教学先进个人,2001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 2002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03年和2008年两次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007年被评为学院首届教学名师,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九)董世运研究员
1973年4月出生,2000年7月入伍,装备成形再制造及质量评价技术学术带头人。
现任装备发展部先进材料专业组技术专家,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获发明专利22项。2011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十)王海斗研究员
男,1969年2月生,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再制造工程、表面工程、摩擦学研究。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军委科技委陆战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成员;国防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军队高层次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表彰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求是”杰出青年奖及总装“科技创新贡献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共13项;出版英文著作2部、中文著作6部;发表SCI检索论文近200篇、EI检索论文300余篇次;授权包括美国发明专利在内的国内外知识产权60余件。五所国家985、211重点大学兼职教授或兼职博导,四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五部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十一)李向荣教授
1980年5月出生,2006年7月入伍,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毁伤理论与弹药工程方向教学与科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原总装“双百计划”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对象,原总装“1153”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1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13年获原总装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
(十二)魏先军教授
蚌埠校区战术学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军优秀教师、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总参军训部学科学术带头人、总参兵种部和总参谋部优秀共产党员,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科技英才奖、全军优秀科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二类岗位津贴获得者。
被聘为总参合肥创新工作站进站专家、军队院校教学评价专家库专家、总参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陆军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陆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军队院校作战行动类课程与教材建设指导小组委员、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会员。
负责的《坦克兵战术》课程被评为全军首批三十门优质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负责的1项国家军用标准颁布施行;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获全军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军装甲兵优秀电教教材奖多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全军科研规划课题在内的四十余项研究课题通过鉴定,发表论文百余篇;担任负责人的科技创新群体被评为总参军训部优秀科技创新群体;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解放军报曾以“魏先军:激情洋溢演兵场”为题进行宣传报道。
(十三)廉京辉教授
蚌埠校区部队管理训练学科学术带头人、名师和督导专家,军队管理研究会理事,陆军专业技术干部考核评审专家组成员,全军优秀士官一等奖评审专家组成员。先后被评为院优秀教员、原总参优秀教员和全军优秀教员。获原总参兵种部教学奖和总参兵种部成才标兵各1次,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2次,原总参育才奖“银奖”、“金奖”各1次,军队管理研究会学术研究重要贡献奖1次。参与和组织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防教育科研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1项,总部、院立项课题12项。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军事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院教学、科研成果奖10项。出版专著、教材20本,发表和获奖论文70余篇。荣立三等功2次。
(十四)王保华教授
蚌埠校区军队指挥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硕士研究生导师,陆军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及装备科技专业组委员,原总参军训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原总参合肥创新工作站进站专家,装甲兵装备建设和“067工程”军事需求专家组成员、原总参军训部第三层次科技创新群体培养对象负责人。
先后被评为原总参兵种部优秀教员、原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十佳教员、原总参军训部学科(技术)带头人,原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军优秀教师(2次),被原总政治部和总装备部联合表彰的“067工程”先进个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银奖各1次,军队优秀专业技术干部一、二类岗位津贴各1次,军队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主编和参编写专著、教材40余部,获全军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全军装甲兵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在军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荣立三等功5次。
(十五)赵霖教授
蚌埠校区通信侦察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军事通信与指挥信息系统等教学科研工作,并担任军委训练管理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陆军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专业组评审委员,陆军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陆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装甲兵学术》审稿专家等工作。
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2次荣立三等功,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银奖,原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原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科研先进个人,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二类岗位津贴等奖励,4次荣获学院优秀教员。完成的《装甲兵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仿真训练系统》、《装甲兵指控通信系统作战使用研究》等8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军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装甲机械化部队通信参谋作业系统》等13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军队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获国家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并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
(十六)王忠义教授
蚌埠校区火力运用学科学术带头人,原总参合肥创新工作站专家,《射击学报》特聘专家,067工程专家组成员,原总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原总装武器装备射表项目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射击学会理事。
近年来完成科研课题17项,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负责完成的6部电教教材获全军优秀电教教材一、二、三等奖,负责撰写的《装甲车射击训练场地要求》军事标准与2008年颁布全军使用、负责的《坦克射击》课程获全军优质课程,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获原总参教学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银奖。
(十七)乔治义教授
蚌埠校区作战指挥导师组组长,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会员、军训部“全军模拟训练条件建设”专家组成员,合肥科技创新工作站进站专家,《装甲兵学术》编委,院优秀教员,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获得者。主讲课程有团职班《装甲旅团作战指挥》、《装甲旅团司令部工作》和研究生班《装甲兵作战指挥》、《司令部工作》、《司令部作战指挥想定作业》和《指挥所演习》等。1979年入伍以来,历任野战部队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军校学员、教员、教学组长、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曾率队并代职机步某团副参谋长参与“东海6号”联合战术兵团登陆作战演习获好评;多次下部队指导训练、参与总部组织的战斗条令编修和军事演习等重大活动。近年来主编或与人合著教材、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20多项。荣立三等功一次。
(十八)岳英杰教授
士官学校军事装备保障和军队院校教育管理领域专家、学院装备保障领域带头人,长期从事装甲装备技术保障研究、军事教育研究与管理、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证与教学组织等工作。分别担任全军军事训练监察员、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奖装备模拟技术评审组和海军专业评审组委员、军队院校装备保障类课程与教材建设指导小组委员、陆军“2110工程”建设指导专家。原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获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三等功2次,发表专著1部。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装甲车辆克服水障碍教学研究与建设》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装甲车辆克服水障碍训练理论研究与实践》《适应任职教育需要,开展军用车辆工程学科建设》《装甲车辆驾驶训练法教程》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坦克近海岸抢滩登陆可行性研究》《两栖抢修车辆水上捞救设备研制》《两栖装备水下搜索与定位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对台应急作战预备役装甲装备保障力量建设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九)洪作鑫教授
士官学校装甲装备指控通信系统维修训练专家,承担装甲车辆通信设备、导航定位设备及车载计算机等原理与维修的教学。是原总装名师及装备保障专家培养对象,通保部维修器材设备采购监督管理专家成员,学院指控通信系统维修专业带头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委员及科研学术委员。曾被南京军区聘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带教导师,先后获得全国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原总装军事训练成果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出版专著及主编、参编教材4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2次荣获原总装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提名奖,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银奖各1次,获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1次,多次被评为学院“双馨”教授,弘扬教风先进典型、优秀教员及科研学术先进个人。
(二十)吴澜涛教授
士官学校装甲装备保障专家,全军装甲装备保障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专家咨询组成员、原总装备部士官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全军通用装备质检专家。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全军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总部教学成果三等奖4项;获全军院校“双师型”教员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军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三等奖、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获三等奖;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主编教材10余部。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丰富经验,常年服务部队,遍布各个战区,为部队授课、解决技术难题等。
(二十一)周莹副教授
士官学校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专家,在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陆军第一届党代会党代表、(原)装甲兵技术学院第三、四届党代会党代表。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主编教材4部、参编4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原总装院校等8项课题研究任务。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获军队优秀科技人才二类岗位津贴;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原总装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获全军政治理论十大精品示范课之一、原总装政治理论两门精品示范课之一、原总装政治理论教学观摩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获东北地区军事协作区优秀教员;陆军装备部优秀共产党员、学院优秀教员、科研学术先进个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四有”军人模范等多项荣誉。
(二十二)张永萍副教授
士官学校电子工程专家,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全军育才奖银奖获得者,吉林省电工学会常务理事。从教31年,多次评为“优秀教研室主任”、院优秀教员,获全军士官联席会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原总装优质授课一等奖;培养教学团队12人获院优秀教员;指导青年教员参加全国、全军创新法大赛分获一、二等奖;指导学员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5项,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1项,主持和参研教学、科研成果27项,分获军队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军优秀网络课程三等奖2项、全军电工电子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原总装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院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荣立三等功1次,具有扎实雄厚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培养教学团队经验。
友情链接: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
北京校友会
)
西北工业大学